最近幾個星期剛好都寫了有關國際傳播的議題,特別是阿拉伯世界與美英勢力在國際媒體戰場上的激烈鬥爭。寫得很淺,還需要多多觀察和思考,在此不耑淺陋,一方面當作重要的標記,一方面也是砥礪自己繼續努力。
半島電視台(http://english.aljazeera.net/News)真的很酷。還有,第二篇文章提到的Rumsfeld日前因為共和黨期中選舉大敗下台了,這也算小酷。
這次po文,也是我第一次把立報和媒體小舖專欄搬到部落格上面來,也特此記下。
半島奇蹟
1996開播至今已經十年的阿拉伯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本月15日晚上8時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她的全天候英語頻道將正式向全球開播。
這座總部位於卡達首都杜哈的電視台,相對於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受到國家機器嚴格控制的媒體,以報導「真相」、說出「真話」為訴求,受到伊斯蘭觀眾的歡迎。而其強調的在地觀點,也突破了西方大型媒體主控的國際資訊流通平台,尤其是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中,推出許多獨家報導,更數度播出了賓拉登的演說錄影,震驚全球,也鞏固了半島電視台做為阿拉伯發聲管道的重要地位。半島電視台的英語頻道開播,預估將可觸達全球八千萬收視戶,比原先的規模增加一倍;可謂「半島奇蹟」。
正如同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勢力的戰場上,美、英等西方國家盛氣凌人,伊斯蘭國家難以翻身,遂有恐怖主義活動的激化;在國際資訊流通的平台上,西方通訊社以及電視台,尤其是美國CNN和英國BBC,幾乎壟斷了世人對恐怖主義、伊斯蘭世界,以及西方與中東之間恩恩怨怨的看法,半島電視做為一種抗衡力量,發出不同的聲音,即使外界不乏批評之聲(例如認為半島過於美化恐怖組織),對伊斯蘭世界甚至是對全球社會都有不可抹滅的意義。
日前英國報紙透露,美國總統布希曾經試圖轟炸半島電視台總部,但被英國首相布萊爾勸退。先不論此聞是否屬實,但半島的威力可見一斑,當然也更突顯出美國總統其實跟恐怖組織首領其實差別不大。如今半島更進一步,要用全球英語頻道挑戰CNN和BCC,基本上我們當然樂觀其成。
不過,半島電視的成就,不是沒有值得反思之處。從半島的表現和訴求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尊崇西方傳統新聞自由主義的商業媒體,見諸歷史,所謂「報真相、說真話」的價值,都有可能演變成媒體記者、編輯甚至於老闆的真相和真話,究竟半島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傳達出伊斯蘭世界底層人民的多元聲音,是一個有待觀察的問題。此次半島英語頻道像西方媒體招兵買馬,英國BBC、《經濟學人》、美國CNN裡一些響噹噹的資深媒體人,紛紛獲得重用。這固然是向全球觀眾建立權威和吸引力的方式,但是半島的內部文化會如何受到這批人的影響,同樣值得觀察。
不過說了半天,台灣可有代理商和系統商願意引進半島英語頻道(目前在東亞將有香港、印尼和泰國可以收視),讓我們「開開眼界」?
(2006/11/16立報)
對付恐怖還是製造恐怖?
根據西方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正展開一波新的國際傳播攻防戰,成立一個新單位負責在新聞媒體上,特別是新興的網路空間,「修正」敵對勢力----伊拉克、蓋達組織等美國眼中的恐怖主義代理人----所散佈的「不正確」資訊。美國政府認為,恐怖主義勢力擅用媒體戰,甚至企圖影響美國的民意。「每每思及敵人對媒體的操弄,」美國國防部長朗斯斐說道:「令我輾轉難眠。」
朗斯斐真是幽默。說真的,操弄媒體的大宗師,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國家機器。美國本土的批判性學者像是杭士基、許勒等人早已指出,從暢行世界的好萊塢電視和電影,到壟斷國際資訊流通的各大通訊社和電視新聞,近百年來從不間斷地向各地觀眾傳達美國愛國主義、美化美國價值和形象,並製造共同敵人(以前是蘇聯,現在是伊斯蘭恐怖主義)。這個看似最為民主自由的國家,其實也是擅長利用政策資源、政治公關甚至是金錢利益交換等等手段,操弄媒體的高手。
晚近小布希為挽救政治聲望,以及保障本土軍火工業利益所不斷掀起的對付恐怖主義戰爭(war on terror),同樣也有積極露骨的媒體動員。911之後美國政府甚至在華盛頓近郊特別成立一個對阿拉伯地區進行衛星傳播的電視台,請到阿拉伯裔美國人站台,宣揚「正確」資訊,結果效果不彰,連美國境內的阿拉伯人都看不下去。蓋達組織和其他中東勢力確實擅用「小媒體」,包括錄影帶、CD、網站,但這應該說是在美國媒體長久撲天蓋地之下,所能進行的對抗。小布希說,美國跟恐怖主義勢力之間要展開一場「觀念之戰」(war of ideas),這跟美國文化信奉的所謂言論自由理念「觀念自由市場」(free market of ideas)一比,還真是有很大的落差呢!
回頭看看台灣。近日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楊甦棣一番關於軍購案的強硬談話,語帶威脅,露出了美國帝國主義猙獰面目。看看楊甦棣的談話和語氣,說美國在對抗恐怖,倒不如說他們在製造恐怖吧!楊的談話一出,民進黨搖尾應和,在野勢力雖有反彈,但也不敢大聲說話。除了少數較激進的民間反軍購聲音,各大媒體的批判,也只能說點到為止。說真的,這樣的談話,不要說遠在中東,即便近在南韓,想必各界的反應絕對比台灣要激烈千百倍。除了台美關係的歷史因素,長期以來美國文化和資訊產品的教化影響,應該也是重大原因吧。
(2006/11/2立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