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是分兩次登在「大聲誌」第九期和第十期的文章。「神鵰俠侶」真的是一本精彩的小說。記得小時候讀到周伯通獨創的「左右互搏」神技,目眩神迷之餘,兀自擺練起來,想要證明看看搞不好自己也有這份天賦。

ㄜ......當然是沒有。

不過試著在思考和寫作上,正反思辯,左右互搏,這倒是可以勉勵自己盡量做到的。

ㄜ......盡量啦。

這篇文章也是如此。


下一次,神鵰在哪裡發威?

上個月中視播出了中國大陸最新製作的「神鵰俠侶」連續劇,再次引起觀賞和討論熱潮。「神鵰俠侶」是金庸武俠小說中,被改編成電視劇次數最多的作品;當然觀眾的各種正反意見交鋒也最多,比故事裡面的武打情節還精采。

華人地區的「神鵰」連續劇,到目前為止有七部。不過香港佳視在1976年的第一次嘗試,台灣觀眾大概沒什麼印象。除了佳視之外,香港無線電視台(TVB)製播過兩次,第一次是1983年的陳玉蓮與劉德華版,第二次是1995年的李若彤和古天樂版。台灣電視也有兩個版本,1984年周遊製作了由潘迎紫和孟飛演出的版本,這也是許多台灣「五年級」觀眾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事隔十四年,另外一位名製作人楊佩佩,在台視推出了吳倩蓮和任賢齊的版本。而在同一年,新加坡電視台則播出了范文芳與李銘順主演的「神鵰」,跟台灣的「楊版」打對台。八年之後,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版,主角是新一代的大陸演員劉亦菲和黃曉明(參見下表)。

「神鵰俠侶」電視連續劇歷年版本
年份 出品地 電視台 集數 主要演員
1976 香港 佳視 N/A 羅樂林、李通明
1983 香港 TVB 50 劉德華、陳玉蓮
1984 台灣 中視 N/A 孟飛、潘迎紫
1995 香港 TVB 31 古天樂、李若彤
1998 新加坡 新視 N/A 李銘順、范文芳
1998 台灣 台視 47 任賢齊、吳倩蓮
2006 中國大陸 慈文影視 40 黃曉明、劉亦菲


改編金庸小說成電視連續劇,應該是很多電視製作人的「致命誘惑」。金庸作品戲劇性豐富,又有基本觀眾,不改實在可惜;然而正因為情節太過豐富,廣大的原著讀者期待又高,根本是吃力不討好。其中「神鵰」主角楊過和小龍女的性格特殊,故事情節又有強烈的起伏轉折,特別吸引製作人,也因此改編次數最多,但是相對的難度也特別高。

一般人對金庸小說改編電視劇的批評,主要不出兩個方面:劇情和演員。由於許多觀眾都已經讀過(甚至是熟讀)原著,因此對劇情改編結果很敏感。有人喜歡忠於原著,一丁點的刪節,都無法忍受。也有人期待看到更多自己喜歡的段落,不管是男女主角的情感糾葛,或是大場面的武功比拼。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過度的改編,通常會招來嚴厲批評,「楊佩佩版」就是最慘痛的例子。在那部戲裡面,鑄下大錯,讓楊過和小龍女情路坎坷的關鍵人物全真教尹志平,戲份大增,跟小龍女之間甚至還存在著若有似無的感情,「神鵰」(或說楊過迷)迷實在難以接受。而包括刪掉一燈大師、周伯通、瑛姑等重要配角,甚至是小龍女身著黑衣的打扮風格(誰會期待小龍女是穿黑衣而不是白衣?)等等,都讓許多觀眾按耐不住;甚至連金庸本人都大發脾氣,公開表示不滿。



其次,大家對於哪個演員來演故事中的哪個角色,向來也是爭論焦點,而且好惡分明。誰來演性格特立獨行的楊過和小龍女,當然更是焦點中的焦點。觀察網路上的討論,演出小龍女的女演員中,歷來最受肯定和懷念的應該是纖纖可人的陳玉蓮。不過,陳玉蓮表現出小龍女純真溫柔的部分沒有問題,但是較為冰冷疏離的部分(至少在出古墓之前),就看不到了。就這一點來說,不少人肯定1995年TVB版的李若彤,認為她表現出小龍女又冷又美的特色。不消說,吳倩蓮的小龍女負面評價最多,但這其實並不關吳倩蓮本人的錯,她的表演向來是好的,也非常有型,只能怪製作群用錯誤的方法,把她放在了一個錯誤的地方。至於最新版的劉亦菲,清新脫俗的氣質是足夠了,但是似乎少了點靈巧的感覺,演技也比較生硬些。

至於演出楊過的眾男演員,金庸迷們的評價更是分歧。演楊過的人當然要帥,要看起來聰明,但是楊過一生性情變化很大,少年時期叛逆不羈、古靈精怪,壯年之後歷經變故,增添滄桑風塵味;另一方面,因為變成了行俠仗義的「神鵰俠」,甚至後來在襄陽保衛戰中,為國為民立下大功,又要有一股正氣和英氣。這麼複雜的角色,這也難怪眾男演員們很難討好觀眾。網路上的討論,古天樂的評價是比較高的,大概是因為很多方面他確實符合了楊過的特徵。不過,古天樂畢竟「邪」氣有餘,「正」氣不足,後半段的說服力就降低。此外,劉德華也有很多人支持,不過比起古天樂,華仔的正氣又太強烈了點;這點也是最新版黃曉明的問題之一。當然,你八成會有同感,任賢齊演的楊過,是比較讓人難以接受的。除了外型問題,最主要應該還是製作群的失誤(無論是就帥氣、邪氣或是英氣來說,小齊都是平平而已,如果讓他演一個平凡中見偉大或見深情的男子,一定適合許多)。



我心知肚明,寫到這裡,其實我已經將自己陷入了一個潛在的風暴中心,因為可能會有不少讀者完全不贊成我的意見,甚至想要給我來個「黯然銷魂掌」(一點都不誇張,網路上就有人寫道:「我到死都無法接受XXX演楊過!」),因此我決定在此打住。其實,哪個演員最適合,表現最好,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什麼對錯可言。應該說,沒有一個演員能夠符合任何一個讀者心目中最完美的楊過或是小龍女。劇情改編和導演手法也是一樣的。只要是改編,就是一種重新創作,希望看到書中的人物躍然螢光幕上,就得有心理準備,那絕對跟小說不一樣;如果忍受不了,就乾脆打定主意不要看電視。換個角度想,看電視時批評這個改編版本跟(自己解讀的)小說之間的差異,其實正是某種樂趣來源之一(只要不到惹火大家的地步)。「楊佩佩版」雖然很少獲得好評,但也有人認為提供了某些重新詮釋原著的創意,不失為一種另類思考。

我覺得與其去爭論哪一個版本最好,倒不如思考一個現象。我們應該可以發現,二十幾年來,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的電視劇製作重心,從1980、90年代的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目前顯然已經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嚴格來說,1995年的「楊佩佩版」已經是半個「中國製」了)。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

首先從金庸小說改編電視劇的這一面向來看,產業規模、技術層次和資源大小,是改編版本表現好壞的重要關鍵。這當然不是說演員演技和導演功力不重要。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金庸小說的情節,經常出現大型的打鬥或戰爭場面(從某某英雄或比武大會到國族戰爭),以及獨特宏偉的場景(黃沙大漠或是皇宮大院),在戲劇品質要求愈來愈高的前提下,人造布景已經難已被接受(「五年級」觀眾一定記得周遊版裡那些「詭異」的布景),中國大陸在這一點上可說佔盡優勢。

而說到尋找適當演員這一環,中國影視產業恐怕還凌駕其他地區之上。儘管大陸演員在華語社區的知名度和流行度可能比不上港星或台星,但畢竟人多勢眾,萬中選一的結果,選中好演員的機會也就提高;即使主角演員很難討好觀眾,配角讓人滿意的例子也很多(例如這次的黃蓉、霍都、程英、公孫綠萼等角;此外,金庸電視劇先不說,像是「三國演義」和皇帝系列,很多選角也經常讓觀眾擊掌叫好)。

此外,金庸小說裡也經常出現一些重要的非人或接近奇幻的角色設計,轉換成戲劇時,便有一定難度。「神鵰俠侶」的神鵰難演,不用多說,加上「萬獸山莊」裡的各種猛獸,也是一大難題。過去版本的神鵰都是由人套上道具演出的,觀眾看到神鵰時,要不忍俊,要不忍氣,不然實在痛苦。最新大陸版大量使用電腦動畫來做神鵰和猛獸,嚴格來說,還是很難入眼,但畢竟已經跨出重要一步。事實上,1990年代以後的各個版本,在武打動作和上述特殊角色方面,已經開始使用特效技術,但觀眾接受程度不高,覺得好像在看布袋戲。總之,要讓金庸電視劇更上一層樓,電腦特效的恰當成熟運用,是免不了的(我當然不是說,金庸電視劇非得運用電腦特效不可,電腦特效不是好版本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是如果能善用之,那麼改編的揮灑空間也就比較大,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而這勢必依賴一定的產業規模和資源。

1980年代的香港電視產業,傲視兩岸三地,但稍後在日、韓電視產業的威脅下,已逐漸喪失亞洲市場的地位,而走下坡。當時台灣電視受到港劇刺激,也有一定的反撲或至少是振作能力(例如周遊、楊佩佩、瓊瑤等製作團隊的連續劇),但是隨著有線電視開放帶來的的市場秩序大亂,進入1990年代後期,台灣的電視劇產業大概主要只能維持住以煽情對白和劇情取勝,並幾乎完全以室內場景為主的所謂「本土」劇能量了。以這次大陸版「神鵰」來說,知名製作人張紀中(製作過「三國」、「水滸」、「射雕」等電視劇)和主要的製作單位慈文影視(出品過「神鵰」、電影「七劍」等),獲得了幾家半官方影視機構和地方電視台的參與投資(包括九州音像、上海文廣、江蘇電視台等),每集成本大約是九十萬人民幣(約合台幣三百六十萬,台灣連續劇每集兩百萬已算是高檔),光是電腦動畫部分總共就花了兩百萬人民幣。張紀中幾度聲稱預算實在太少,所以電腦動畫效果不盡人意。不過這次「神鵰」在大陸和港台等地受到歡迎,下次(「鹿鼎記」籌備中)的預算勢必再度提高。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說是華人世界的共同文化資產,而且應該是與時俱進,與華人社會變遷息息相關的文化資產。將之改編電視劇或電影的案子,不會停止,也不該停止。我們或我們下一代,必然會看到第八部、第九部,甚至是第二十部「神鵰俠侶」。怎樣改編最好,找誰來演最棒,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積弱不振的台灣電視產業還是這種沒有明天似的短線操作型態,那麼下一次的「神鵰」,我們還是只能對人家品頭論足,卻沒有從製作面主動參與詮釋的份量和權力。如果是這樣,套句周伯通的話,實在「不好玩」!(2006-08-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iwei 的頭像
    adiwei

    Ti House

    adi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