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新聞通訊社美聯社最近做了一項「有趣」的新聞處理實驗。他們從上個月底開始悄悄「封殺」有爭議話題女王之稱的希爾頓集團千金芭莉絲•希爾頓(Paris Hilton)的相關新聞,也就是說,所有有關芭莉絲的新聞,都不提供給媒體訂戶,為期一個禮拜,看看反應如何。
結果發現,美聯社供稿的數千家媒體單位沒有一家打電話來要求發送芭莉絲的新聞,也沒有人覺得該社漏掉了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這證明了,無關緊要的八卦新聞,確實無關緊要。這個其實顯而易見的道理,經過美聯社這種主流新聞媒體這麼一操作,似乎意義非凡。不僅如此,美聯社還獲得部分閱聽人的肯定,稱他們是「英雄」,台灣這邊也有學者讚賞美聯社的「骨氣」。
不過,如果我們就此理解這一「漏新聞」事件,恐怕也會遺漏一些重要的、需要再思考的議題。
首先,名人八卦新聞究竟有沒有價值,並不能一概而論。確實,將八卦風潮的責任推給閱聽人,是一項急需被戳破的迷思。閱聽人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是被動接受或養成習慣,而非主動需求。不過,這並不能直接等同於名人八卦新聞的毫無價值。事實上,報導的重點和角度,比題材本身還重要。報導「八卦化」是問題的根源,而此一問題根源在媒體生態,而與名人本身並無直接關連。
也因此,美聯社這個實驗透露出一種危險,那就是類似美聯社這種大媒體,具有管控新聞題材以及報導方式的權力,這種權力的運作,甚至讓外界神不知鬼不覺。封殺名人八卦新聞,因為在主流道德標準上被肯定,而取得正當性,甚至被讚賞。但是美聯社日常的新聞處理流程難道沒有其他的過濾和偏頗問題?例如,古巴、北韓、伊拉克的新聞?例如,性少數等邊緣群體的新聞?這些過濾和偏頗不是實驗,而是日常慣例。過濾和偏頗的理由,甚至不需被說明,但是卻顯然有更嚴重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尤其是,美聯社控制的不只是美國一地的新聞,而是全球的資訊流通。在我看來,這才是美聯社這項實驗所揭露的最重要意義。
新聞報導的八卦風潮,確實需要有所改變。但是媒體一時的良心發現,或是惺惺作態,無法根本地、適當地解決這個問題。美聯社因為掌控資訊流通上游的重要地位,可以大膽進行「實驗」,實驗完了之後,又可以獨家發佈這項實驗新聞,還博取美名,然後,恢復「正常」繼續提供八卦新聞。真是「高招」。
- Mar 08 Thu 2007 17:48
美聯社實驗了什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